jericho0702 发表于 2018-7-21 06:22:47

你了解Cisco的PVST、PVST+和Rapid-PVST+吗? .

11.5.1 生成树技术发展历史回顾  在正确认识Cisco所使用的生成树技术之前,先来简单回顾一下生成树技术截止目前为止的一些发展历程。
  最初的生成树技术就是IEEE以802.1D标准形式发布的STP技术。它是把整个交换网络都当作一个生成树实例,也就是Common Spanning Tree,公共生成树(Cisco把它称之为“Mono Spanning Tree”,单生成树),要求整个交换网络不存在二层环路。这样一来,在STP技术中,网络中的所有VLAN共享同一个生成树实例,各VLAN使用802.1q中继模式。这种设计的最大不足就是不能通过冗余链路实现VLAN交互工程,即如果一条链路被阻塞了,也就是阻塞了所有VLAN通信在它上面通过。为了解决这一不足,Cisco建议采用它自己开发的PVST/PVST+生成树解决方案,为交换网络中的每个VLAN运行一个独立的生成树实例。这种解决方案使得每个VLAN使用不同的逻辑拓扑,可以明显地允许二层交互工程。但是这种解决方案也带来了不足,可以说是走到了原来的IEEE 802.1D STP的另一个极端,因为随着网络中VLAN数量的增长,PVST/PVST+方案浪费了大量的交换机资源,并且使得整个生成树管理变得十分复杂(因为网络中存在实例数一般都大于网络中活跃的VLAN数),最终就是因为每个VLAN有一个生成树实例,实例数太多。
  随着时间的推移,IEEE也没有闲着,也知道原来的IEEE 802.1D的以上不足,正在寻求解决方案。于是就发布了改进的生成树协议版本——RSTP(快速生成树协议)。此时Cisco也同步跟进,发布了针对RSTP的改进版Rapid-PVST+。因为在RSTP中,IEEE还是把整个交换网络当成一个生成树实例,尽管提高了二层收敛速度,但是在较大网络中,这种改善还不足以使得冗余链路上就可以自由地进行VLAN通信交互,还是会存在因端口状态转换延时而出现数据丢失现象。Cisco仍然坚持按照它自己的每个VLAN一个生成树实例方式,于是就出现了前面说到的Rapid-PVST+。但是Cisco同样知道自己的每VLAN生成树方案所带来的以上不足,于是它就开始考虑抛弃原来一直坚持的每VLAN生成树方案,开发一种称之为MISTP(Multiple Instances Spanning Tree,多实例生成树)方案。但很快它就发现IEEE也已发布了类似的标准,那就是IEEE 802.1s MSTP(Multiple Spanning Trees Protocol,多生成树协议)。因为两者的功能几乎一样,为了避免术语上的混淆,和一些小功能上差异,最终Cisco就宣布直接等同采用IEEE 802.1s MSTP,这是Cisco直接等同采用的第一个生成树技术。
  以上就是整个生成树技术的简单发展历程,从中可以看出Cisco是如何看待和使用这些生成树技术的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你了解Cisco的PVST、PVST+和Rapid-PVST+吗?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