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泽湛 发表于 2018-8-29 13:54:07

linux学习--shell重定向

  I/O设备:I/O设备都有自己的寄存器,它是设备与cpu交换数据的中转站。I/O设备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寄存器。
  I/O端口:I/O设备在系统启动的时候注册自己的端口,也就是为寄存器注册地址,有了这个地址,cpu就可以找到对应的寄存器。可以认为端口就是寄存器的地址。I/O设备可以有1个或多个端口。可以认为端口就是地址。
  文件描述符(file descriptorFD)相当于windows的文件句柄。
  文件描述符是内核为了跟踪/记录被打开文件的各种属性信息的一种数据结构。保存在内存中。
  可以认为文件描述符指向/代表某个文件。
  我们打开文件,其实是程序打开了文件,而不是用户打开了文件。
  因为记录的空间是有限的,所以系统对打开文件数量是有限制的。
  系统级别的限制:整个系统一共可以打开多少文件
  用户级别的限制:每个用户可以打开多少文件
  这些限制避免了资源被滥用
  基本的文件描述符
  0:INPUT,标准输入(stdin)文件,默认的输入设备文件。默认为鼠标键盘。
  1:OUPUT,标准输出(stdout)文件,默认的输出设备文件。默认为显示器。
  2:OUPUT,标准错误输出(stderr)文件,默认的错误输出设备文件。默认为显示器。
  我们也可以自己定义文件描述符,不过很少这么干。
  向某个I/O设备发数据:
  内核中就是通过文件描述符向某个设备文件写数据。
  硬件上就是将数据存到该设备对应的端口所指向的寄存器里。
  从某个I/O设备取数据:
  内核中就是通过文件描述符从某个设备文件中读取数据。
  硬件上就是从该设备对应端口所指向的寄存器里面取数据。
  I/O重定向:
  不在标准设备/文件上进行数据的读取和输出,而是在别的文件/设备上进行。
  I/O重定向种类:
  1.标准输入重定向
  1) < :输入信息来自于标注输入之外的文件,比如普通ascii码文件。
  如:
  2):覆盖输出。
  若目标不存在则新建。
  若目标存在,则覆盖。
  可以设置禁止覆盖:set -C   #-Cover
  >| 在禁止覆盖的情况下强制覆盖输出。
  开启覆盖:set +C   #+Cover
  如:ls /etc >fileName
  ls /etc >| fileName
  2) >> :追加输出
  若目标文件不存在则新建
  若目标文件存在则追加内容
  如:ls /etc >>fileName
  3) | :管道
  将标准输出重定向到 一个命令,当做这个命令的输入。
  特殊的输出目标文件:/etc/null    黑洞,位桶(bit bucket),任何输入的数据都将丢失。
  3.标准错误输出重定向 (类似于标准输出重定向)
  1)>:覆盖输出
  2)>>: 追加输出
  综合:几种重定向的混用
  1)cmd XXX>file12>file2   将正常输出和错误输出分别重定向到file1和file2文件。
  2)cmd XXX &>file=== cmd XXX >file2>file   ===cmd XXX >file2>&1
  正常输出和错误输出都重定向到file文件中。
  算不上小结的小结:
  输出重定向,将命令输出信息送到到文件,整个命令就结束了。
  管道,将命令输出信息送到下一个命令,当做下一个命令的参数进行二次加工,如此可进行多重的加工。
  管道直接受标准输出的数据,所以标准错误输出将无法达到管道。可以在到达管道前将错误输出重定向到标准输出,从而使得错误输出可以到达管道。
  cmd1 xxx | cmd2|cmd3 | 。。。。
  tee命令
  对于输出重定向,是不会在屏幕上显示输出信息的。
  tee可以在输出到文件的同时也输出到屏幕上。
  tee file   将接下来的键盘输入重定向到标准输出 和 file
  tee与管道合用:将管道传来数据发送到标准输出,同时也发送到指定的文件。
  cmd XXX |tee file将cmd命令的正常输出发送到屏幕和file
  cmd XXX 2>&1 | tee file将命令的正常输出和错误输出 发送到屏幕,同时也保存到file
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linux学习--shell重定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