顺德公农庄 发表于 2018-5-9 11:39:58

redhat下的磁盘操作

  磁盘分区
  想要在系统内新加一块磁盘的步骤:
  1.对磁盘进行分区,以新建新的分区
  2.对分区进行格式化(format),以创建系统可用的文件系统
  3.若想要分的仔细一些,则可以对刚才新建好的文件系统进行检验
  4.在Linux系统之上,需要创建挂载点,并将其挂载上去
  一.磁盘分区
  fdisk:-l输出后面接的设备的所有分区工具,若仅有fdisk -l时,系统会将整个系统内的能够找到的设备的分区都列出来
  通过df命令获得可用磁盘文件名,再用fdisk进行识别,明企鹅使用m获得命令使用说明
  如下所示
  通过fdisk命令可以实现磁盘分区的查看,删除,添加等操作,具体实现如下所示

  新建分区:(n)

  


  


  删除分区(d):保存(w),撤销操作(q)

  p:查看每个分区的信息项目,每个项目的意义是:
  Device:设备文件名,依据不同的磁盘分区以及分区位置变化
  Boot:表示是否开机引导模块,通常windows系统的C盘需要这模块
  Start End:表示这个分区在那个柱面号码之间,可以决定分区的大小
  Blocks:以1K为单位的容量
  ID,system :代表这个文件分区应该是啥
  整个磁盘还可以进行额外的分区。
  二.磁盘格式化
  分区完成之后需要进行文件系统的格式化,mkfs命令可以实现。
  mkfs -t 文件系统格式 设备文件名。
   —t 可以接受的文件系统格式,例如ext3,ext2 ,vfat等等。
   将上面所制作出来的/dev/4格式化成为ext3系统。
  三.磁盘检验
  fsck命令,但系统出现一些紧急错误的时候,可以使用这个命令来检查出错的地方。
  fsck [-t 文件系统] [-Acay] 设备名称。
  -t :如同mkfs一样,fsck也是一个综合软件,同样需要指定文件系统。
  -A :依据/etc/fstab的内容,将需要的设备扫描一次,/etc/fstab。
  通常在开机过程中就会执行这个过程。
  -a :自动修复检查到有问题的扇区。
  -y :与-a相同,但是有的系统只支持-y 。
  -C :可以在校验的过程中使用一个直方图俩显示目前的进度。
  目录的配置之中,在ext2/ext3文件系统的最顶层,也即是挂载的目录之下会存在一个叫"lost+found"的目录,该目录就是在当你使用fsck。
  检查文件的时候,如果出现问题,有问题的数据会被放置到这个目录之中,所以说,这个目录中本来不应该有什么内容,一旦发现该目录中有内容,一定是系统出现了某个问题。
  badblocks:用来检查硬盘或者软盘扇区有没有坏轨的命令 。
  badblocks - 设备名称
  -s : 在屏幕上显示过程
  -v :可以在屏幕上看到进度
  -w :使用写入的方式来测试
  
  四.磁盘挂载
  几点特别注意的事:
  单一文件系统不应被重复挂载到多个文件系统之中
  单一目录不应该挂载多个文件系统
  作为挂载点的目录理论上应该都是空目录
  mount命令
  -a:依照配置文件,/etc/fstab的数据将所有未挂载的磁盘都挂载上来。
  -l: 单纯输入mount会显示目前挂载的信息,加上-l可增列Label名称。
  -t: 与mkfs相同,可以加上文件系统种类来指定被挂载的类型。
  常见的Linux文件类型有ext2,ext3,vfat,reiserfs,iso9660(光盘格式)。
  -n:在默认的情况之下,系统会将实际挂载情况实时写入到/etc/mtab中,以利其他程序的运行
  -L: 系统除了利用设备文件名之外,还可以利用文件系统的卷标名称来进行挂载,因此最好为你的文件系统取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。
  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redhat下的磁盘操作